大连见证几代人的居住迁徙和商业演变——人口迁徙篇

贝壳找房 2018-12-14 18:26:04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导语 “百年风雨洗礼 北方明珠生辉”,这是1999年大连市建市百年之际,党中央领导为大连题的词。 总有一种声音说大连建市时间不长,历史文化底蕴较弱。然而百余年间,这座海滨城市早已历经无数沧桑,上演了太多悲欢离合的故事。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蓦然回首我们会发现,这座城市在

导语

   “百年风雨洗礼 北方明珠生辉”,这是1999年大连市建市百年之际,党中央领导为大连题的词。

    总有一种声音说大连建市时间不长,历史文化底蕴较弱。然而百余年间,这座海滨城市早已历经无数沧桑,上演了太多悲欢离合的故事。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蓦然回首我们会发现,这座城市在我们几代人的见证下,悄然间已发生了太多太多的改变。商业发展、人口迁徙、居住升级,本文将从这三大方面为大家展现大连城市变迁的一些规律,或许我们从这里得以窥见滨城未来会走向何方。

目录

1. 大连的商业发展史

2. 大连的人口迁徙

3. 大连居住改善史

02

大连的人口迁徙

与大连商业中心的发源地相同,大连的人口聚集区同样是从中山区开始发迹。随着时代的变迁,大连的城市人口逐渐从中山区扩散到了四面八方,大量的迁徙人口形成了泡崖、泉水等新的大型居住区,同时他们也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部分。

本部分将重点介绍大连居住区源生地—寺儿沟,以及具有悠久历史的高尔基路、南山、泡崖等大连著名居住区的迁徙和演变。

百年大连居住起源地—寺儿沟

19世纪末期,俄国从清政府手中夺过大连后,开始在青泥洼建港筑城,并且在山东等地招募了许多苦力。

这些无处安身的苦力,就在离港口不远的寺儿沟山上搭起了窝棚。这些简陋且破败的“小房子”密密麻麻的从山脚下一直延伸到山顶,寺儿沟居住区就从这里开始了发展。

寺儿沟当年的劳工居住区(图片来源于网络)

1911年12月,寺儿沟开始兴建居所,用于收纳散居的大连港码头工人,当时已经从俄国人手中夺得大连的日本人将寺儿沟命名为“碧山庄”,又名“福昌华工株式会社华工收容所“。因寺儿沟的房子使用清一色的红砖建造,于是这里又有了一个历史著名的地名“红房子”。

当年的寺儿沟“红房子”(图片来源于网络)

“红房子”当时人口密集,20多个人挤在一间房子里,居所潮湿阴冷,卫生条件很差,居住的劳工之间经常有瘟疫发生,死亡率很高,红房子最多可容纳劳工2.8万人,繁忙时,这里所居劳工3.5万人。在这里,每年冻死、饿死、病死的劳工不计其数,仅1943年3月至6月,仅因患病残废就达3520多人。

如今,“红房子”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1996年建成的海港家属大楼,现成为了海港公寓楼。

过去的红房子,如今早已成为了海港公寓楼

寺儿沟有个地方叫做春和市场,这里曾是解放后至上世纪末期,居住于此的大连人买菜的主要场所。春和市场建于1905年,2010年拆迁时被拆掉了,如今这里还残存着几栋老式居民楼,仿佛在诉说着春和市场过去光荣的历史。

如今的春和市场旧址

百年历史老街区—高尔基路

高尔基路始建于1909年,先有路后有房子。1910年9月,大连补充规划伏见台地区,市区建设也迅速推进到这里。高尔基路的起点是中山路口,原来可以一眼望到老电车。20世纪20年代初,东部中山广场区域的建设大致完成,建设中心由东面转向西面。1924年,谭家屯(体育场周边)被划入大连市域,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人侵占时期,日本人建造了许多和式洋风日式民房,这些日式民房造型别致,多以二层为主,每户都有自己的独立庭院。

解放后,许多老大连人居住在此,后来,路南侧的日式房大多被拆,只剩下路北侧这一排日式房,与新华街、凤鸣街、民运街的日式房连成了一片,而南侧则又建起了一些新楼。

如今这些日式民居因年久失修而显得有些破落

在高尔基路和拥警街交会处的193号和195号,是一栋并立式二层小楼,这里曾经住过中国奥运排名前列人刘长春以及郭沫若的妻子安娜。

郭沫若妻子安娜在高尔基路的居所

随着时间的变迁,高尔基路迎来了拆迁改造,亿达地产曾经在2009年摘牌高尔基路和凤鸣街等12个地块,之后一些此地的居民选择异地搬迁,移居到了甘井子区亿达第五郡小区,生活条件也大大改善。

但因为种种原因,高尔基路如今尚有部分街区的拆迁暂时搁置,西岗区政府也提出会推动高尔基路-凤鸣街等地块改造,希望这片具有人文特点和建筑风情能够继续保留,也希望坚守在这里的居民能够住上条件更好的居所。

许多高尔基路原住民搬迁到了第五郡一号地小区

等待改造的高尔基路旧民居与身后高大上的恒隆广场显得很不协调

大连排名前列代别墅区—南山

南山,曾经是大连排名前列代别墅居住区,这是一个被打上“贵族”烙印的地方。南山居住区在民国时期兴起,在那个动荡却又盛产名人的时代,区域并不大的南山汇聚了众多叫得上名号的人物。

南山街10号:直系军阀首领孙传芳

北伐战争失利后,失势的孙传芳投奔了张作霖父子。1929年张学良命高纪毅杀了力图反蒋的杨宇霆、常荫槐。孙传芳因也反对蒋介石,怕祸及自身,翌晨即潜赴大连引避。

在大连他买下了南山街10号作为自己的住宅,黄色墙面、红色的线条、青色的屋顶,这座住宅因主人的身份而倍加醒目,另外据传这座宅子的门柱是圆明园的石料。

如今的南山街10号为共青团大连市委办公楼。

疑似“圆明园”石料建成的孙传芳故居门口柱子

望海街32号:张作霖一天未住的宅邸

望海街32号,当年张作霖的府邸,现为官邸主题餐厅,建筑也已做了一定的修葺,建筑内部已经很难见当年的原样。外部仍是当年时兴的圆顶,中部凸出的造型。

此建筑的年代为1927年,据说张作霖坐火车从北京返回沈阳后,准备和住在这里的亲信从大连出海考察,但直达他被日本人炸死,也未曾在这里住过一天。

相比于张作霖的一天未住,新中国建国后林彪倒是在这里进行过疗养度假。林彪由于有害怕噪声的习惯,所以令当时的大连有轨电车停驶。他古怪的生活习惯和他大起大落的人生给这栋三层洋房抹上了更为神秘的色彩。2004年8月,这里成为大连市第二批重点保护建筑,而名字仅仅写着“欧式旧居”。

如今的望海街32号张作霖故居(百度地图街景)

南山路125号:大连市委书记欧阳钦

黄墙红瓦,风景依稀可辨当年。位于南山路125号的欧阳钦故居,建筑造形灵巧、秀美,是大连现存不多的和风欧式花园住宅。现在是大连市政协的办公楼。

1948年,曾因陕甘工委工作中取得辉煌成绩,受到周恩来写信表扬的欧阳钦被派往大连,担任旅大市委书记。这所日占时的日人会馆、大连税关长官官邸,既是欧阳钦的家,又是市委书记的办公室,一宅两用,足见当时条件的窘迫。

如今的欧阳钦故居(百度地图街景)

如今的南山,依旧是一块城市显赫人士趋之若鹜的地方,新一代别墅区例如南山1910等项目也已建立起来,南山的居住品质在升级,但居住人群的属性一直未曾改变。

南山新一代别墅代表—南山1910(来源百度街景)

大连较大的居住区之一—泡崖

说起泡崖,初到大连的人很多都会读错成泡崖(yá),而它真正的读音应该是泡崖(ái)。

相比较寺儿沟、南山、高尔基路三地,泡崖的居住史同样可以追溯到日占时期。

在上个世纪初期,日本人侵占大连时,看到泡崖这里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于是利用当地的劳动力,在泡崖建立了“小野田洋灰株式会社大连工厂”又叫做小野田水泥厂。

日占时期的泡崖小野田水泥厂

工厂的建立汇聚了大量的人口,泡崖地区也很快的发展起来,当然中国的资源也被日本人无情的侵占。工厂无情的压迫工人,工人也多次通过罢工来抵制工厂的压迫。解放以后,国家收回了工厂,将其改造成大连水泥厂。

1993年前以前,泡崖还是城乡结合部,大部分土地是农田。原住民除了大连水泥厂的职工外其余都是泡崖生产队农民。全部居民只有数千人。建筑大多是低矮的平房。也有十几栋水泥厂的家属楼。

后来大连老城区陆陆续续有许多居民搬迁于此,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 泡崖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大连市较大的居住区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区域有近千栋居民住宅宅楼,有超过20万居民居住于此。

一起通过百度街景来看看泡崖的变迁吧:

1971年的泡崖地图

2018年的百度地图

原来的荒地后来变成了欣乐公园,如今又成为了待改造地块

原来的水塘就势改造成了泽龙湖

原来的水泥制品厂和石矿变成了泡崖康居园,康馨园和北宸公园

曾经的石矿和荒山变成了泡崖康顺园和和合美家。有许多棚户区的居民廉价得到了这里的住房,住房条件大大改善。

这里原来是苞米地和菜地,现在成为了泡崖美林园

原来的大连水泥厂有100年的历史。现在已经拆除,成为了新楼盘华润24城

如今的华润24城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